
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牧野论丛”总序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对于繁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自200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立以来,在全国众多专家学者的努力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呈现一片繁荣景象:学术交流争鸣更加频繁,学术研究范围更加广泛,学术成果迅猛增长。在此大背景下,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决定推出马克思主义“牧野论丛”,以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河南师范大学坐落于广袤的牧野大地,马克思主义学院为河南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其前身是成立于1951年的平原师范学院马列主义教研室,1986年改设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2001年与学校德育教研室合并,更名为社会科学教学部,2011年正式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学院主要承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全校本科生、研究生及独立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17人,其中专职教师72人,校内兼职教师45人。专任教师中,教授16人,副教授42人,具有博士学位者48人。拥有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1个、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河南省优秀专家2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2人、河南省百名优秀青年社科理论人才4人;1人入选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杰出青年人才”培育计划;1人入选2015年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中青年教师择优资助计划;1人被评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7年度影响力标兵人物;1名教师获“全国高校教学能手”;1名教师获得河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特等奖;多位教师先后获得“河南省教学标兵”“河南省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河南省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
学院现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博士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硕士点,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课程与教学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学(思想政治教育)3个二级硕士点以及中国共产党历史、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3个本科专业,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学院拥有“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基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基地”三个国家级学科平台以及“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中原红色文化资源研究中心”“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研究中心”3个省级科研平台。
2011年建院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快速发展,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科研成果。先后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3项,一般项目1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46项,横向课题28项,各项科研经费累计678万元。获得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奖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6项。出版学术著作21部,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人民日报》理论版、《光明日报》理论版等权威期刊发表高层次学术论文30余篇,在CSSCI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10多篇,一批学术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或摘编,在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学院还积极致力于社会服务,在政府决策咨询、理论政策宣讲、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教师研修培训、横向项目协作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服务社会的功能有效彰显。
为支持和鼓励学院教师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研究,我院从2017年开始组织出版马克思主义“牧野论丛”,本次出版的专著是第三批。该丛书的作者均为我院中青年专职教师,他们潜心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科研,本批专著是他们几年来学术研究的结晶。我们相信本丛书的出版一定会激励学院教师更加努力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研究,撰写更多的学术成果,第四批、第五批……将陆续与读者见面。当然,他们的专著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还敬请各位专家同行批评指正。
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