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社会主义民主观的历史发展和当代价值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导言

一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在历史语境和逻辑起点上,与俄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有诸多相似性,都成功跨越了“卡夫丁峡谷”[1]。但是,这种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跨越也面临着诸多发展难题。相对于落后生产力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制约,大家感受比较明显,但是由于文化滞后制约民主政治发展,其制约作用是无形的,虽然不易感触,影响却最为深远。我国在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践过程中,逐步确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等等。这些制度一方面继承了列宁社会主义民主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实践方式;另一方面又对列宁社会主义民主思想有所发展和创新,赋予其很强的中国色彩。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有效推进仍步履维艰,这主要因为社会主义民主理论和民主制度的优越性并不会自动彰显,需要我们探求社会主义民主的运行规律,运用规律进行时代践行。因此,重温列宁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历程,总结其取得的经验与教训,就显得意义非凡。另外,从世界发展的视角来看,全球化逐步推进和拓展,东西方民主之间的对话与碰撞日益增多。一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世界优秀发展成果,取长补短;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廓清民主的迷雾,在五光十色的民主理论下辨其本质,防范西方民主“陷阱”,树立理论自信。从这个层面看,研究列宁社会主义民主观的历史发展,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刻不容缓的。

意义之一:认清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探求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践方式。研究列宁社会主义民主观的历史发展和逻辑演进,能够展示出列宁在建立和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实践中的失与得、优与劣。正如列宁在《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中对考茨基社会主义民主观的批判,“如果不是嘲弄理智和历史,那就很明显:只要有不同的阶级存在,就不能说‘纯粹民主’,而只能说阶级的民主”[2]。这虽然不能全部展示出列宁对社会主义民主观的认识,但是也清晰地体现出列宁社会主义民主观的内核。这个内核就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阶级属性,正是对民主阶级属性的把握,才能够分清琳琅满目的民主成色,坚守住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本色。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对社会主义民主观阶级性的坚守,核心要坚持“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诸如,列宁在转型时期对资产阶级民主的彻底性排斥,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导致对资产阶级民主进步性和发展性认知不足,导致无法吸收其合理成分。列宁曾断言,“无产阶级民主比任何资产阶级民主要民主百万倍”[3],这可以调动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积极性、主动性。但也应该冷静地看到,在落后发展中国家进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经常会遭遇很多制约因素,实现道路非常坎坷,恰如列宁晚年对制度建设的理解那样:“只有那些已经深入文化、深入日常生活和成为习惯的东西,才能算做已达到的成就。”[4]

意义之二:深化马克思主义民主发展史研究,明晰列宁社会主义民主思想的历史地位。马克思主义民主发展史是研究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领域,而列宁社会主义民主观正是这一重要领域的组成部分。他一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民主思想,使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民主思想从理论走向实践。另一方面,列宁社会主义民主观是基于落后发展中国家建立和建设的实践经验总结,为落后发展中国家的民主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蓝本。由此可见,列宁社会主义民主观的理论与实践,融合了东方和西方,在马克思主义民主发展史中具有重要意义。孙中山说,以俄为师;毛泽东说,走俄国人的路。不管是拜师,还是走路,俄国经验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这里面就蕴涵了列宁的社会主义民主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理论创新和实践路径,正是对列宁社会主义民主观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5]同时认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6]由此可见,列宁社会主义民主观在马克思主义民主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功能,指引了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发展之路。

意义之三:反思社会主义民主实践,重回经典理论。第二国际作为恩格斯晚年与列宁之间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在经济上,资本主义已经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政治上,社会主义民主从理论走向实践。如何在时代变化的背景下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当时马克思主义者需要解决的时代难题。然而,历史发展的结果未遂人愿,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走向了分裂。列宁及其布尔什维克以革命的方式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开启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道路。从第二国际脱离出来的右倾社会党人成立了社会党国际,自称社会民主主义政党,寻求社会改良路线,痴迷于议会选举,妄想以民主价值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更为遗憾的是,苏维埃俄国最终没有按照列宁规划的社会主义民主的蓝图进行改革,反而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此后,在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上,戈尔巴乔夫更是抛出所谓的“公开性”“民主化”“全人类价值”等概念,概念性的西化,模糊了阶级界限,混淆了群众视听,严重背离了列宁社会主义民主观的内核,成为苏联解体的一个主要诱因。然而,以民主价值进行的社会改良思路,囿于资本主义制度,使西方社会民主党很难有实质性突破,福利国家模式走向困境,自身左派意识形态逐渐模糊,各国的社会民主党纷纷下野,民主社会主义陷入低潮。因此,反思俄国社会主义民主实践和西方社会民主主义的当代发展,就必须回到经典,回到马克思恩格斯,回到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