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20世纪以来第七次世界霍乱大流行
第七次世界霍乱大流行开始于1961年并延续至今,与本书的研究已没有直接联系,但对于了解霍乱这一危害人类的烈性传染病之历史与现状,仍有其意义。
这次大流行的起源地第一次不在印度,而是在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病原体也不是古典生物型霍乱弧菌,而是埃尔托生物型霍乱弧菌(曾被称为副霍乱):
由埃尔托生物型霍乱弧菌作为致病因子的副霍乱早年被认为是一种“局限”、“静止”和“没有流行性”的“地方性腹泻病”,未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但自1961年5月以来,由于尚不十分了解和肯定的原因,本病一反常态,其发生发展打破了既往多年来所谓“局限”“静止”的表现,在1961—1964年的4年中,席卷了西太平洋、南中国海域直至南亚次大陆的大多数国家和地区。1965年以后的五年中,副霍乱不仅深入亚洲内陆,而且向西扩散。值得指出的是1970—1972年又侵入二十余年已无霍乱的非洲和近半个世纪已无霍乱的欧洲,构成了亚、非、欧三洲流行的严重局面。1973—1979年,副霍乱又波及美洲和大洋洲,发展成为包括亚、非、欧、美及大洋洲在内的全球性大流行,并被称为“世界第七次霍乱大流行”。[29]
1990—1991年埃尔托型霍乱在亚、非、拉呈现大流行,据有关报道的数据,亚洲发现病人49761例、非洲153367例、拉美391220例。[30]
值得注意的是,1992年10月,在印度和孟加拉国又出现了一种新型的霍乱,被医学界称为“O139霍乱”。这种新型霍乱来势凶猛,迅速流行于泰国、马来西亚、尼泊尔、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和缅甸,中国也未能幸免,1993年在新疆和海南发现了“O139霍乱”病例。世界卫生组织(WHO)警告“O139霍乱”有可能引起新的世界大流行。[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