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陷阱:如何识别与应对面具下的极端自恋者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引言

如果你正在阅读这本书,那么毫无疑问,你已经对“自恋”产生了一些兴趣或认识。对许多人来说,逐渐意识到生活中或职场上的某个人是自恋型人格障碍者(以下简称自恋者)可能会带来巨大的冲击。这之后的一段时间将会充满挑战和困惑。也许你正在思考是否应该结束与某位自恋者的“有毒”关系,或者你已经采取了行动,但仍然难以接受眼前的一切。

我亲身经历过自恋型虐待,也曾独自走过恢复的旅程。现在,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和创伤治疗师,我继续为来我的诊所求助的众多来访者提供服务。我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来访者识别和应对自恋型虐待,陪伴他们走上康复之路。

如果你因为曾经与自恋者交往或遭遇过自恋型虐待而拿起这本书,那么我建议你更多地了解自恋的本质:它看起来像什么,听起来像什么,它因何而生……这是康复之路的起点,也是走出关系陷阱的基础。

因此,尽管开篇的几个章节是对“自恋”的概述,但这本书的焦点并非自恋者。在打好基础之后,你和你的康复将成为重中之重。我会与你分享信息、技巧和建议,帮助你处理好与自恋者的关系,摆脱自恋者的魔咒,进而学会保护自己,避免在未来受到自恋型虐待的负面影响。一个常见的误区是过度关注自恋者,而忽视了自己。当你开始把注意力拉回到自己身上时,康复就开始了。

在康复的旅程中,本书能为你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书中有基于他人经历的案例研究,可以帮助你看清自己的遭遇(为保护隐私,书中涉及身份等的个人信息都经过修改)。书中还包含各种想法和建议,引导你实现自我疗愈,使你不再落入自恋型虐待的关系陷阱中——当然,这需要你提高警惕,主动打破某些特定的关系模式。

自恋是一个复杂的话题,很难用简单的几句话讲清楚。生而为人,我们自然希望能够理解自己的经历,并赋予其意义。然而,理解自恋者的行为并不容易,尤其是在初始阶段。根据前文的建议,你需要尽可能多地学习有关自恋的知识,包括其潜在起源,这有助于你更好地应对自恋型虐待。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当你真切地意识到自己曾经或仍然被困在关系陷阱中时,你可能会陷入停滞不前的状态——你执着于分析整段关系的来龙去脉,试图理解他/她/他们为什么要那样做,但却苦思无果——这会非常令人沮丧。无论是理智上还是情感上,你都无法说服自己,于是你被滞留在这个状态中,不断思考以下问题:

“这个人怎么能这样做?他为什么有时候如此美好,有时候又如此残忍?初见时他那么可爱……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真的爱过我吗?他真的懂得如何去爱吗?我做错了什么?我有什么问题?他怎么能一下子就‘变脸’?他怎么可以这么恶毒?他为什么要这样对我?这种情况会改变吗?我怎么会没有察觉到呢?为什么我没有及时退出?”

请放心,花时间回顾你与自恋者的过往并试图理清你们之间的爱恨情仇是正常和必要的。想把所有发生过的事情弄清楚,整合信息,为其赋予意义,是大脑的自然倾向,是它理解和处理个人经历的固有机制。出于人的本能,你可能想要寻找许多问题的线索和答案。这很合理,也是踏上康复旅程的必经之路;掌握好分寸,适度反思,有利于你走出自恋型虐待。通过回顾过去,你的确能发现当时存在的迹象和证据——曾经的冷嘲热讽、故意爽约、言行不一、情感诱导,那些谎言、嫉妒、自私、不体贴,乃至情感操控……意识到这一切,对想要走出困境的你而言是十分重要的。许多遭受自恋型虐待的人在震惊之余,令自己陷入长达几个小时的回忆和思考;从自我疗愈的角度来看,这是意料之中且不可避免的。然而,在某个特定的时刻,你需要接受这样一个残酷的事实——你可能永远无法解答所有的问题,而原因很简单:

试图用逻辑去理解完全不合逻辑的行为是不可能的。

自恋者的所作所为毫无逻辑性。虽然努力理解他们的行为可能对你会有帮助,但最终你可能会发现自己永远无法触及那些问题的答案。我经常看到人们在试图弄清楚自己心中的疑惑时遇到瓶颈,其中有些人就此陷入僵局,久久无法释怀;这实际上是与康复背道而驰的,并可能导致执念、分析瘫痪、震惊和创伤,甚至身体不适。你不能用逻辑去理解不理性的人和他们的不理性行为。为了继续前进,你必须通过一场艰难的考验:与未解开的谜题和解,同时接受与此相关的所有感受。

这项考验就像完成一场痛苦的舞蹈,一场看似无休止的可怕探戈:向前走两步,再向后退两步——而你脚上的鞋子却小了两个尺码!你可能还是会一次又一次地想要查明所发生的一切,这都是非常自然和可以理解的,也是康复旅程中必要的部分。有的时候你感到元气满满,其他时候你很可能会感觉这是一种无力的抗争。然而最终你会发现,想要完全理解对方的无理行为是没有意义的。康复之旅充满了这样的纠结和反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将逐渐学会更坦然地面对未知,更轻松地接受它们。有了正确的工具、支持和疗法,你一定能好起来。

重要的是,如果你已经发觉或者正在意识到自己与自恋者有牵连,那么你可能早已心力交瘁。因此,从现在起,你就要学习如何用温柔、善良和宽容的方式同情自己。我们中的一些人是极度自卑的,或许还遭受了太多的虐待,像“自我关怀”这样的概念几乎不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但这没关系,我将在后续章节中详述。现在只需要你记住:①你经历过苦痛挣扎;②请从这一刻开始自我调整,只做有益于身心的事,切实关注自己的需求——用善良的、鼓励的、充满爱意的心态自我疗愈。

请你暂停一下,回顾上面这段话。我刚刚讲到了自我关怀和自我同情的重要性,你对此有何感想?内心有没有波动?你是否急于跳过这一段,还是选择刻意忽略?你是否觉得自己全都懂了,还是说你现在也说不清楚什么是自我关怀?你是否常常忙于把别人的需求置于自己的需求之前?自我关怀又能否引发你的其他联想?你想到了什么?是自私吗?承认也许你有时对自己过于苛刻,会让你好受一点吗?还是你现在很难由自我同情联想到其他?这一切还有改进的空间吗?

通常是有的。

本书的后续章节将深入探讨自我关怀、自我对话、善良和同情心等方面的内容,这些不仅是善待自我的基石,也是从自恋型虐待中恢复的关键要素。更重要的是,它们是保护我们在未来不再陷入虐待关系的有效盾牌。就目前而言,自我关怀意味着一切让自己感到愉悦和放松的活动:与朋友交谈,向咨询师倾诉,沐浴在薰衣草的芬芳中,犒劳自己一番,体验按摩和水疗护理,和关心你的人在一起,在大自然中漫步,享受一次高尔夫挥杆的乐趣,读一些励志、正能量的书籍,好好吃饭,好好休息,与朋友或家人一起看演出,购物,做志愿者,练瑜伽,做冥想等。

许多饱受极端自恋者折磨的受害者其实是非常善良且有爱心的。不幸的是,他们的注意力会放在照顾、爱护其他人以及满足其他人的需求和愿望上,从而忽略了自己。因此,很可能你已经很清楚如何去爱、去善待和关心他人——因为你已经为对方做到了这一切。真正的康复就在于让宽恕、善意、关怀和同情回到自己身上。

健康的人际关系源于和自己建立真正健康的、充满爱的关系。

做到这一点,其他所有关系都会变得更容易。这样的排序才是健康的。

与自恋者交往的感觉就像坐过山车一样:有高潮和低谷,有时令人兴奋、向往,有时令人恐惧。就像坐过山车太久会让你感到头晕恶心一样,与自恋者相处久了也会如此。选中这本书,说明你很可能已经受够了这种经历。本书既能提升你的洞察力,同时教会你各项策略和工具,助力你摆脱并远离自恋者,跳出关系陷阱,重拾自我。

写这本书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分享我的知识和经验。其中一定有一部分内容是你喜欢并且同意的,希望它们能对你有所帮助;当然也会有些部分是你不太喜欢或者难以理解的。我想鼓励你接受任何你认为有用的内容,并真诚地祝愿你在治愈自己的旅程中一切顺利!

莎拉·戴维斯博士